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是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学校作为新型普通公办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下设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开设6个本科专业,采取一个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和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开放式办学构架。
本项目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总部,校园按照全日制学生4000人,教职员工1000人,合计5000人生活规模进行规划。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海东开发区洱海之东,用地21.9公顷,用地北临天境路,东邻海月街,西临沐月街,南侧为双月路。基地总体为梯形,现状东、北、西高,南侧低,地形起伏较大。校园总建筑面积为18.88㎡,地上建筑面积为16.13万㎡,地下建筑面积为2.75万㎡,容积率为0.71。单体方案设计包含云教育大楼、应用技术研究院、产业综合楼、艺术中心、服务综合楼、活动中心、食堂、学生宿舍、综合体育馆等。校园规划设计结合独具特点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同时体现其作为校园总部的对外开放特质,力求达到人文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学校与城市的自由互动、专业与产业的衔接互助的目标。立面效果简炼又不失灵动,选用暖红色面砖和复合板材作为主要材料,质朴亲切的质感和该地区红色土壤呼应;科研教学组团、学生生活区等各功能组团各具特色,由动至静层次变化,丰富中有统一,简洁中有律动,形成因势而建、分区实用、特色鲜明的学校空间环境。
1、立体校园: 复杂的地形高差是工程建设的不利条件,本案化不利为特色,营造了多层次的交通和视线联系。总图竖向设计,将校区按现状等高线及市政道路关系分为几个台地,面向苍山洱海的景观方向依次跌落,中间则利用谷地营造校园的中心绿地景观。在高差变化的衔接处采用架空、吊脚等形式,减少开挖的同时丰富建筑形态,并获得可利用的活跃建筑空间。
2、特色建筑: 云教育大楼由几段功能不同的“盒子”错动叠合,忠实反映内部使用特征,形成具有动感的校区标志性建筑。带角的凹窗造型,侧面开窗,优化景观和自然通风需求,形成独特的立面造型元素。科研教学组团、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艺术馆和报告厅,各单体以细腻的手法呼应场地和功能。
3、弹性原则:规划设计层面预留用地,未来可建教学用房,并能保持校园空间和功能板块完整和清晰。建筑设计层面,教学空间通用化处理,可改为小教室,也可保证应用技术教学的灵活使用。
4、工程设计的绿色性
绿色规划理念: 充分结合地域特征和自然气候条件,是本案绿色设计的出发点。从规划形态、道路布置、景观轴线、场地排水疏导,气流组织等各方面入手,在规划理念层面充分考虑绿色策略。
自然地貌特征的保留:用地原本有山谷和面向洱海的洼地,经过精心梳理,场地西边的小丘在校园一侧得以保留,其南侧水塘湿地保留,形成的湿地公园尽管不大,留下了宝贵的场地记忆,形成整个校园景观中心,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文化情怀的点睛之笔。
单体建筑形式:建筑体型设计避免过大进深,尽可能增加开启外窗面积,组织自然通风。建筑首层结合景观绿化设置局部架空层,将绿化引入庭院,增强自然通风。云教育大楼部分外墙采用侧窗开启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夏季遮阳的作用。
在平面上注意各专业机房位置,尽量缩短管线,减少耗材。设备选型、系统设计、计量方式尽量考虑节约能源的要求。
海绵城市: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以控制径流总量,同时消减面源污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贯彻国家实施海绵城市的战略要求。
节能技术运用:走廊、楼梯间、门厅、大空间、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电梯采取电梯群控等节能控制措施。
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