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 建筑组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人: 杜小光、杨 阳、张 辉、褚云生、张 文、刘 永、吴 青、高 馗、张多修、黄建立、王 晶、李守立、李章平、朱从荣、尹浩舟、赵进伟、刘光明、杜驷骐、罗劲松、杞正锴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红河哈尼世界文化遗产区,原场地为弃料场,是遗产区的一个创口。通过对周边的荒地进行生态修复,使建筑与环境形成了“林-寨-田-水”四素同构的哈尼传统空间格局。设计吸取梯田元素与肌理,提取哈尼族神鸟“白鹇鸟”形态,呈现流线型的造型,采用退台卸载式布局,将建筑融入大地之中,使之成为梯田大地雕塑的一部分。创新性的采用水屋面,倒影天、地、环境,使建筑在四季、晨昏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消融于环境中。立面材质采用仿地质构造的彩色夯土混凝土板,混凝土板来源于废弃材料进行加工利用,变废为宝。博物馆作为承载文化的容器,梦幻的室内外空间,使人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哈尼悠久的“山人开山,哈尼垦田,世外天梯,和谐家园”的农耕画卷。建筑中的活态传承展示空间,以自然环境为背景,通过“四季生产调”的表演方式,原生态展示了哈尼族的生活与生产。设计通过“隐”地设计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使遗产区“创口”变成了一个展示哈尼历史文化与梯田农耕文化的“窗口”,从而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业发展,增进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技术特点

主体建筑应设于场地中部,坐北朝南沿东西方向等高线展开,并与南侧梯田呼应,西侧原来为杂乱的旱沟,我们通过生态的打造方式,将其打造成自然情趣的生态湿地景观。靠近建筑的地方稍加修整,利用地形高差将水沟处理为叠水景观,并对线型进行优化,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引入废弃旱田,将原有废弃的田地变为水田,使其成为独立的湿地生态系统。这样便形成了森林在上、村落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即“林-寨-田-水”,四素同构的典型传统元阳哈尼族村寨聚落模式。

景观庭院加深建筑与大自然融合的同时实现了建筑半埋区域房间的自然通风采光,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这一优势生态产品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屋顶水与原有梯田水呼应的同时减少了房间热量传递,改善了室内热环境,降低了建筑能耗和空调运行费用。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本建筑依山而建,建筑整体呈梯田状不规则分布,有别于以往方正规矩的建筑,建筑本身有内部结构复杂,各功能房间形状不规则等特点,鉴于以上特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内部照明的设计,为满足规范要求及美观适用的需求,合理选择光源和布置灯具,大空间场所如大厅,休息厅优先选用点光源和深照度灯具,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同时降低眩光;在主要展厅等呈条状分布的房间,依据房间走势,结合梯田主题和引导展程的需求,采用传统的线光源,依房间走势布置,充分利用灯具照度,辅之以局部照明,达到整体和谐,重点突出的展出效果。在库房、修缮室等房间,考虑到展出物品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均采用了紫外线灯具,以确保展品的长时间保存。

建筑设计考虑场地为易滑坡地,斜坡坡度多在20-35度。场地表层土质松散,施加建设活动易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边坡治理难度大、费用高。借鉴哈尼族依山就势的造房经验,将场地大体分为三台。一、二台东西方向结合地形又分隔1.5米高差,退台式布局结合现状场地高差将建筑融到场地,建筑犹如从梯田中生长而出,既融入到当地梯田的整体风貌之中,又有效地保证场地稳定,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节省造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考虑到本项目建设于世界遗产保护区,并且远离市区,消防的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满足消防设备在火灾时能可靠使用,消防用电均采用了铜芯矿物绝缘电缆,可保证在950摄氏度下180分钟内均能可靠供电,确保了火灾疏散与扑救时设备的可靠供电。

空调室外机和室外管道、风井、进出风口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室外设备安装位置和室外管道、风井、进出风口的设置不与场地内原有梯田、树木、小溪等自然因素和屋顶水体景观冲突,室外进出风口材质、颜色与建筑外观融为一体。通风空调管道设施的设计施工既不影响建筑外观效果又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与建筑整体设计理念和意图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