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主要贡献人: 王宇舟、胡弘杰、杨 欣、蔡世泽、赵以轩、陈 倬、马庶平、姚鹏、陈安可、张典威、赵 丹、殷战棚、杜江舸、陈宗琳、余朝玺
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应中宣部,省委宣传部要求,建设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的英雄事迹。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典型事件。同时也是在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鉴证。项目用地位于畹町城北部,并可远眺缅甸。基地西侧紧临已建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塑像。

技术特点

设计方案可以概括为“三个建筑”——文化建筑,绿色建筑,科技建筑。

1.文化建筑:设计遵循着“尊重——提炼——升华”的设计思路。

尊重:尊重历史,尊重既有建筑。方案以纪念碑(原有)为原点,新建筑放射展开;其高度低于纪念碑,整个建筑群由纪念碑、陈嘉庚塑像及纪念馆组成。以纪念碑为整个项目的制高点来控制,共同构筑完整统一的纪念公园。

提炼:(1)“断桥”被处理成三角形,隐喻了三千余名回国的南侨机工,又象征了历时三年的漫漫援战之路;(2)方案将整个纪念馆的参观路线组织并抽象成一条滇缅公路,虽蜿蜒曲折,但坚定前行,整个参观过程就是一条风雨生命线的体验过程;(3)纪念馆从进口到出口,共设五十级台阶,象征了滇缅公路上抢运的五十多万吨军需物资;(4)纪念馆作了二十米的架空,这刚好等于现畹町钢桥的桥面长度,在两桥之间取得精神关联;(5)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十米,以纪念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滇缅公路的滇西二十万老弱妇孺。

升华:方案不仅是一个纪念馆,更重要的是整合原有场地,通过建筑、雕塑、景观等营造整体的纪念氛围,表现场所精神,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

2.绿色建筑

(1)顺应地形,自然生长,尽量减小土方量,最大限度减小对山体的破坏。

(2)底层架空,环境连贯,总长九十米的建筑不破坏山体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景观连续通透,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纪念馆中庭之间相互渗透,有机地融入了畹町的山水格局。

(3)自然通风,被动节能。

项目所处地区,长年湿热,所以方案设计了一个二十米的架空区域和一个通高三层的中庭,中庭上部玻璃顶的侧面设计了一圈防雨百叶。结合着自然风环境,热空气由中庭顶端的侧向百叶排走,凉爽的空气由架空层进入,清风徐来,沁人心脾。正因为如此,这个区域也变成的当地人休憩闲游的好去处。

3.科技建筑

(1)运用BIM软件进行设计。运用BIM软件,进行全方位、全阶段、全专业的密切配合,提高方案完成度

(2)运用结构大跨度。营造特殊的空间体验。方案入口处设计了接近二十米的栈桥。为顺应地形,尊重自然环境,又设计了二十米的架空。

(3)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控制建造成本。方案选择的材料均为普通建材,通过简单加工,实现理想效果。同时,尽量减少空调的数量,在中庭部分实现了自然通风和排烟,大大减少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2016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