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 建筑组

怒江美丽公路(国道G219线丙中洛至六库段改扩建工程)小沙坝中心服务区设计项目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人: 金鹏、杨斌、张立宏、陈群、李伟、高青松、罗峰、张玲、辛克文、杨柄桥、阿维钊、邓海明、钱坤、祁梦云、杨雅棋、刘利、刘易、刘静、陶思翰、李晶
项目概况

怒江美丽公路小沙坝务区位于水市以北,是游人步入怒江的第一站,东临怒江,西至二级公路及绿道,距离泸水市6公里,用地规模68.57亩,其中左幅12.62亩,右幅55.95亩,总建筑面积12081平方米,设计有73个小车停车位(其中室内停车位18个)、8个大车停车位及可供100辆自行车停放的室内外空间场地,最多可供350人集散、旅游及接特,综合楼负二层设置的21间客房间间面景,毗邻展览馆设置20间精品特色客栈,结合地形高程,以特有的千脚落地房为住屋形式,给旅游居住者带来切身的地域文化体验。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脉复地,是曾经国家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地区之一,复杂的地形地貌与闭塞的交通条件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怒江美丽公路项目作为带动怒江州脱贫攻坚的重要交通干道工程与云南省“大滇西旅游环线”交通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提升了怒江州內连外通的交通运输能力,为怒江大峡谷、“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支撑与旅游发展。而小沙坝中心服务区作为美丽公路南端始发站,承载了形象展示、旅游接驳、交通集散、生态保护等重要任务于一身,其创新性地在公路服务设施项目中融入了覆土式建筑的设计理念,良好地解决了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怒江峡谷的旅游名片之一。

技术特点

小沙坝中心服务区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呈现“三美”, 设计以空间、形体、景观、视线等多角度为切入点,充分体现本项目地域性、时代性、生态性等方面特质,使建筑融入怒江峡谷大自然的美景中去,在功能上为各类客群提供旅游咨询、游客接待、江景住宿、交通換乘、自驾补给等全方位服务,力求形成云南省特色鲜明的创新型旅游服务区。

一是“生态之美”——与本依山而建的梯田融为一体,仿佛建筑从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并融入地方民居设计元素。设计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负建筑”、生态化的核心思想,采用覆土式建筑的构造形式,将场地进行分台、错动分解,形成建构基本面,建筑则轻轻镶嵌于地形之中,上可平接美丽公路,下可直达江畔景观,形成优美的屋顶花园与滨江步道景观环境,整个设计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仿佛本土梯田肌理的天然延续,而覆土建筑自身具备良好的物理热工性能,建筑室内冬暖夏凉,体验舒适;同时,设计考虑退让危险地质区域、冲沟、洪水位线,尽量减小工程对现状脆弱破碎地质的扰动;保留用地现状200年树龄的顶果树,提升改造用地内部天然水系,融入“景区化服务区”的设计理念,围绕其二者周边打造核心花海景观区及叠水景观区,大幅度提升服务区的环境品质,使得游人们可以更加亲近自然,体验怒江本地植物的景观之美。

二是“适地之美”——服务区建筑采用“消、让、藏、谐”等设计手法,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在大自然中的影响,在体量上使用退让、切削、镂空、消减、穿插、错台、下沉、遮挡等技巧,使得1.2万平米的大型建筑,精确适应场地地形,外观低调而消隐。采用覆土建筑设计手法,顺势跌落,紧密结合地形,与环境和谐共融,景中建屋,屋中看景;

三是“本土之美”——精确围绕景观视线、功能分区、节点景观进行打造,力求大气中见精巧、自然中见匠心。设计充分研究提炼本土傈僳族、怒族等代表性民族的民居、服饰、色彩、建筑构造等元素,将其赋予现代化服务设施的完善功能与便捷的实用性,以“新地域性建筑”为内外装修的核心思想,设计标准及风格高端而舒朗,令游人们在领略本土风貌的同时,享受到舒适、干净、优美与现代化的旅居体验。

小沙坝中心服务区在建设过程中体现“三和谐”。

一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保留现状地形高差,用分台、土的形式与场地结合,建筑平面形态自然;保留原有冲沟现状,进行加固、避让,顺势造景为叠水景观;保留原有高大乔木,使其成为服务区景观亮点。

二是建筑规模与服务区的和谐。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合理布局功能齐全的建筑设施,预留充足停车空间;观江、观景客房数量合理,观景面餐饮、购物体验优异。

三是生态景观与民居特色的和谐。建筑屋顶、楼面采用公园式设计,使建筑与景观自成一体,通过下沉景观庭院对客流进行引导;特色客栈、观江酒店加入景观庭院,提升居住品质;建筑材料及细部构造提炼当地民居住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