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组

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第一批示范项目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人: 刘强、沈良帅、王骞、董标、陈胜利、孙岚、丁建友、吕金、钱斌天、赵亮、袁雅静、杨旭、李雪宁、杨楚慧、蔡志敏、张小刚、张隆顺、高如、王奇、罗雅丹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珠海横琴粤澳合作区,紧邻澳门。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第一批示范项目即为第二批海绵试点部委考核项目,是横琴海绵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以全流域海绵的理念,充分利用山体、坑塘、河渠、公园、市政道路等设施,打造立体海绵系统,解决区域防洪、排涝、消减面源污染等问题,并采取淡咸水分离、截存淡水资源等措施,设计理念有望为进一步在粤澳合作区内广泛推广,也为热带海岛型区域淡水资源利用进行了大胆探索。本项目根据区位及功能,分为科技研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棕榈舷桥公园、生态泽园工程、横琴新区山体蓄水净水系统及社区绿道工程(中心片区)、公建绿地工程等五个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120万㎡软基处理、4km山体绿道、21条海绵型市政道路、4座跨造型新颖天沐河景观桥梁、8km地下公共车行通道、7条排洪系统、总计90万㎡大型城市公园等。本项目建成后,补齐粤澳合作区市政基础设施最后一块拼图,提供了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及防洪系统建设,贯彻全要素理念,对标国际标准,已成为当地行业标杆。公园、登山步道等已经成为珠海及澳门居民休闲娱乐、节庆日聚集场所。已多次作为城市聚会、文化、体育赛事的举办场所。

技术特点

1、采用“净排为先、滞渗结合、蓄用相成”的设计理念,打造流域尺度的立体海绵系统,树立行业标准和典范。

本项目从山体-地块-排洪渠-天沐河的全流域立体海绵系统,积极探索滨海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结合横琴新区区位条件和城市发展定位,针对当地雨水分配不均、强降水多发的特点,充分利用山体植被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顺应城市已有的格局和规划,对全区域的洪涝复核演算、海绵水质水量调控计算,充分考虑山体、坑塘、道路、绿地、排洪渠、天沐河之间的相互衔接和互相补充作用,形成多个各有侧重点的海绵循环圈子系统。

2、对标澳门的工程品质要求,精细化设计。

粤澳深度合作区对建设标准及品质要求极高。本项目市政工程以道路交通系统为主要载体,对标国际先进设计理念,融合周边既有设施及地块规划情况,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车为本”,从道路“工程属性”拓展至“空间属性”,从“管控红线”到“管控整体”三个理念转变。充分运用 BIM+GIS 等技术手段,在道路、安全设施、绿化、铺装、照明、交通安全、多杆合一等方面实现十大要素的“模块化”“参数化”设计,保证设计成果的可实施性及精细化要求。建立可复制,可拓展的设计方法体系。

3、深厚软土地区综合技术。

横琴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典型软土分布区域,其中以横琴为甚。流塑性淤泥厚度可达40m。且由于本区域已经部分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及边界及其复杂。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及使用功能。采用了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强夯置换等多种方式。其中为解决海砂资源紧缺且造价高昂的难题,创新运用无砂真空直排技术,在保证处理效果前提下,大幅降低造价。在国际居住区公园中,根据地质特点,成功运用浅层强夯置换技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且处理效果良好;桥头跳车为横琴地区一直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本项目采用真空预压+复合地基二次处理+轻质材料回填等综合手段,不但有效环节桥头差异沉降导致的“桥头跳车”现象,还有效解决了桥台位移的工程难题。

另外,为解决深厚软土条状深基坑造价与基坑失稳风险的矛盾,创新性的运用了大长宽比的沉井作为支护结构。彻底解决基坑失稳风险,且探索将沉井与永久结构结合设计的方法,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4、数字化运用。

BIM 技术应用贯穿设计全过程,在方案研究阶段:构建方案设计 BIM模型,验证方案可行性。本项目地下空间、排洪渠、桥梁、地下管线等关系错综复杂。通过建立完整的 BIM 模型,分析空间关系,论证施工顺序及工艺,确保技术方案安全、经济、可行。

由于全专业均采用 BIM 模型,指导精准施工、精确计量等方面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BIM 模型与现场场景融合,可精准指导现场施工,做到随时纠偏,并根据对比优化工程设计、提升设计管理效益。